CKM症候群

【糖胖心腎 日日審慎】「心電圖正常」不代表零風險?醫生破解常見CKM症候群謬誤

心臟健康
很多人以為心電圖「正常」就等於心臟健康,但事實上這種想法可能令人掉以輕心,從而忽視潛在危機,包括醫學界日益關注的CKM症候群。為釐清相關謬誤,《日日健康》醫聊室特別邀請心臟科專科梅震宇醫生,從心臟健康出發,深入拆解CKM症候群的常見誤解,提醒大眾不要被「表面正常」蒙蔽。

檢查需全面莫依賴單一報告

靜態心電圖是常見的檢查之一,能夠協助醫生判斷冠心病、心律不整、心臟結構異常等。不過,靜態心電圖並非萬能,即使檢查結果顯示「正常」,亦不能掉以輕心。

以冠心病患者為例,大約六至七成有高血壓¹,另外大約四成分別有糖尿病或慢性腎病²,如患者本身有糖尿病,中風和心臟病風險都會上升兩倍³,另外有四成糖尿病患者會有腎病變⁴,這些疾病是互相影響,所以 美國心臟協會(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, AHA)正式把心血管、腎臟、代謝疾病(包括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)合稱為「CKM症候群」⁵,報告指出這些疾病非常密切,嚴重的話會加劇心臟壓力,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機會,所以單一檢查報告未必反映身體全貌,只有透過全面檢查及早期管理,才能掌握健康。

謬誤一:沒有症狀等於身體健康?

以CKM症候群為例,初期沒有什麼明顯症狀,很多時血壓、血糖和膽固醇過高也沒有感覺,直到患者進行身體檢查,或出現嚴重的併發症,例如心絞痛、心臟衰竭時才發現,心臟、腎臟、代謝系統可能已有不同程度損害,嚴重的甚至錯過治療黃金期。

梅震宇醫生表示:「成年人從二十歲開始,建議安排定期身體檢查,如家族有相關心血管疾病病史,就應該更早開始接受檢查。這些定期的監測指標非常重要,可以幫助醫生或者患者識別和處理潛在的健康風險。」

謬誤二:心臟、腎臟、代謝疾病是互不相干的疾病?

心臟、腎臟和代謝疾病並不是獨立的問題,它們之間會互相影響,梅震宇醫生舉例:「例如心臟病,會增加腎病風險。再者,腎臟衰竭會導致高血壓、高膽固醇,甚至血管動脈的粥狀硬化,這些都會加重心臟負荷。另外,代謝疾病例如糖尿病、肥胖,會進一步提高腎臟和心臟病風險。總而言之,這三個系統相輔相乘,治療時需要考慮三者的相互關係。」

即使患者只為心臟問題求診,梅醫生建議除了診斷和評估心臟狀況,也需要做風險因素篩查,找出高膽固醇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腎衰竭、蛋白尿等風險因子,再作出相應的治療。

謬誤三:只控制單一指標就能預防CKM症候群?

梅醫生坦言,CKM症候群需要多方面處理,忽略其中一個部分,只會令情況持續惡化,影響整個身體,甚至會增加死亡風險。

而病情的影響不單止限於患者個人,家人同樣會受到牽連,梅醫生表示:「當心臟病、腎病、代謝疾病互相影響,對患者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心理健康造成影響,大幅度降低生活質素,也會增加照顧者的壓力。」

建議20歲以上成人定期檢查 及早預防CKM症候群

預防勝於治療,待身體出現CKM症候群症狀時才求醫,可能已出現無可挽救局面,因此梅醫生建議:「20歲開始可以進行心血管疾病、心臟衰竭的風險評估,提高對病情的關注。一旦發現問題,醫生可以根據這些風險因素,聯合其他團隊,包括營養師、物理治療師、護士等等,加強對CKM症候群的治療和定期跟進。」

藥物方面,梅醫生有以下見解:「除了傳統心臟、腎臟或三高藥物,有時候也會選擇一些保護心臟、腎臟功能的降糖藥,例如GLP-1受體促效劑和SGLT2抑制劑,對於肥胖、血糖控制不好、已用高劑量胰島素患者,會優先考慮GLP-1受體促效劑,而SGLT2抑制劑則用在心、腎相關風險較高的患者。」

醫生案例分享一|自行節食、運動效果不彰 血壓、體重仍然超標

性別:男士
年齡:50歲
求診原因:自行節食、運動無法減重,導致多方面指數超標
治療效果:約五個月減磅近20 KG,血糖、膽固醇和肝纖維化的指數明顯下降

案例詳情:

患者沒有很嚴重的併發症,當初因為血壓、血糖高、脂肪肝和體重超標(體重指標達 37kg/m²,正常為18.5至23),用了很多方法,如自行節食、運動也無法減磅,最後經朋友介紹求醫。

除了固有的降血壓藥和降膽固醇藥,醫生在治療時為他加入GLP-1受體促效劑,經過大約半年治療,加上患者的藥物依從性高,並聽從醫生指示,最後患者成功減磅近20公斤,連血糖、膽固醇和肝纖維化的指數也明顯下降。

醫生案例分享二|嚴重心律不整導致昏迷 期間頭部受撞擊引發腦出血

性別:女士
年齡:64歲
求診原因:短暫昏迷頭部受撞擊腦出血入院
治療效果:心臟射血指數低至30-40%,經手術和藥物治療後回復正常

案例詳情:

一位糖尿病患者因為短暫昏迷,期間頭部受撞擊出現腦出血入院,昏迷原因是急性心臟病病發,導致嚴重心律不正,住院期間更因為心臟功能嚴重受損,心室出現血栓,血栓隨血管上腦引致缺血性中風。

當醫生跟進患者的情況,進行心臟檢測時發現她血管嚴重阻塞,於是立即為她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(俗稱通波仔),但患者的心臟功能已經受損,一般正常射血指數為50%或以上,而患者情況最壞時指數只有約30-40%,幸得醫生及時為她進行手術,並在處方包括SGLT2抑制劑等藥物,在後來的覆診可見,患者的血糖、心臟指數有良好的改善,中風的後遺症也在物理治療師協助下逐漸康復。

0
心臟科專科梅震宇醫生。(照片由受訪者提供)